
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由广东省科技厅在2011年批准组建并于2015年完成验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其前身是由深圳市科技局在2004年批准组建的深圳市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深圳大学为依托单位,由省市政府投资设备,深圳大学提供科研人员。实验室下设三个平台:研究平台、公共平台和行政管理平台。目前有固定科研人员51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12人、49人具有博士学位、45人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 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10人组成访问教授团队。 实验室现有专职研究人员7人,博士后13人;实验技术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8人。
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国内较早地对滨海土木工程结构耐久性予以了特别关注,在周福霖院士的指导下,以邢锋院士为总学术带头人,通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与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27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及1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60项省部市级研究项目的强力助推,形成和扩展了土木工程使用寿命(再)设计理论框架为基础的总体研究策略和技术路线(2004年首次确立,2010年扩展),以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新型材料为推动点,不断完善滨海混凝土基础设施可靠度分析、劣化识别与控制的基本方法,在滨海混凝土结构性能劣化机理、控制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实验室主持纵向科研项目187余项和横向科研项目20项,科研经费达1.8亿元,平均年经费在1800万元以上; 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850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000篇 ,其中SCI收录1502篇,在JCR小区2区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77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主编地方技术规范3部,参编国家、行业技术规范及标准6部;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52项(其中国际专利6项);获得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项、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013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及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共16项及其他省市级及协会科研奖励22余项;主要研究成果广泛地应用余广东省及深圳市的重大工程中(盐田港、西部通道、深圳机场、大亚湾核电站、深圳港西部港区疏港道路、东部通道等),为广东省混凝土基础设施建设的可 持续性及全寿命经济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实验室已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美国密苏里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英国普利茅斯大学( University of Plymouth)、日本北海道大学(Hokkaido University)、日本东京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Tokyo)、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The 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签署了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近5年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90余人来实验室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及论坛120多场。同时实验室也选派20人次到瑞典、英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香港作短期(2个月至一年)访问研究。基于实验室在国内外土木工程耐久性研究领域影响力的提升,近5年成功主办及承办了5次高级别的国际学术论坛,为推动滨海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不断提升实验室的研究开发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友情连接: 深圳大学内部网 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实验室仪器预约系统
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 深圳市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简历管理
Email: gdcelab@szu.edu.cn Tel: 0755-26908385